赵刚院士做客博雅大讲堂,畅谈“寻找太阳系外行星”

作者: 时间:2025-05-21 点击数:

202551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科学委员会主任赵刚研究员应邀做客华中师范大学第227博雅大讲堂,在科学会堂一楼报告厅为我校师生作题为寻找太阳系外行星的专题讲座。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陈迪明为赵刚院士颁发博雅大讲堂主讲人聘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秦广友主持讲座,四百余名师生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赵刚院士以行星是如何形成的?”“地球和太阳系在宇宙中是特殊的吗?等问题引发思考,回顾了太阳系外行星的发现历程,并重点介绍了当前主流的探测技术。包括视向速度法、凌星法、微引力透镜法、天体测量法以及直接成像等多种手段。赵院士指出,视向速度法通过激光频率梳技术突破精度瓶颈,显著提升了探测效率;凌星法通过观测恒星亮度的周期性变化推断行星参数,尽管存在一定误差且观测难度较大;微引力透镜法受干扰较少,但由于目标遥远,难以持续跟踪。直接成像方法则面临强烈星光背景的挑战,应用受限。

在介绍中国团队的探测成果时,赵刚院士提到,在中日韩合作的系外行星搜寻项目中,他所带领的团队率先利用国产设备发现了系外行星望舒,其所环绕的恒星命名为羲和。该成果成功入选中国十大天文科技进展

讲座现场气氛热烈,赵刚院士的精彩讲解激发了师生们的浓厚兴趣,大家聚精会神,沉浸在这场引人入胜的科学盛宴中。

展望未来,赵刚院士表示,在太阳系外行星的后续探索中,寻找地外文明的五个阶段已初现轮廓,而对类地行星大气的系统性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面对这一全新领域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国家天文台正计划牵头提出建设一台口径超过6米的空间望远镜,聚焦宜居带类地行星的大气层探测,力求捕捉潜在的生命迹象。

在提问环节,现场气氛热烈,同学们积极参与,围绕宜居带内生命存在的可能性”“视向速度法所反映的行星参数含义等话题与赵院士展开深入交流。有同学提出,当前搜寻多基于人类生命体征标准,是否会忽略硅基生命等其他形式的存在?对此,赵刚院士指出,现代天文观测采用多波段、多参数的综合探测手段,任何具有规律性的天文信号都有可能被科学仪器识别,不局限于碳基生命模型。

交流尾声,赵刚院士寄语在场师生:探索是不断提升人类认知世界能力的过程。他鼓励同学们始终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勇敢投身科学研究,不断追求知识与真理。





华大物院党委融媒体中心

华大物院团委宣传中心

通讯员|张昊宇

摄 影|程雍棋 黄健聪 万佳萌

责 编|孟晨轩

审 校|郑小平 马 英 王 棣 何思颖 贾一翀


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联系电话:027-67867939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