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至21日,第二届“软物质物理与生物物理前沿问题研讨会”在学院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由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牵头组织,聚焦软物质物理与生物物理领域的前沿动态与关键问题,吸引了国内2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参与,为跨学科学术交流搭建了高质量平台。

开幕式上,学院院长秦广友教授致欢迎辞。他对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及长期支持软物质物理研究领域发展的同仁表示诚挚感谢,同时指出,软物质物理与生物物理作为交叉学科的重要方向,已成为探索生命本质、推动技术创新的关键领域,此次研讨会的召开,将为该领域的学术碰撞与合作共赢注入新活力。开幕式由学院副院长赵蕴杰教授主持,他还现场回顾了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发展历程——自2007年由贾亚教授创立以来,研究所不断壮大师资队伍、拓展研究方向,如今已形成涵盖非平衡统计物理与系统生物学、生物大分子结构预测及药物设计、蛋白质物理等多个前沿领域的科研体系,不仅建成了先进的实验平台,还在Nature Immu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技研究重点项目等2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成为国内生物物理领域颇具影响力的研究团队。

学院院长秦广友教授致辞

赵蕴杰教授做生物物理研究所历史介绍
研讨会上,来自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围绕“软物质与生物物理”核心主题,带来了近10场高水平学术报告,并开展两场专题研讨。报告内容聚焦领域前沿,既有华中科技大学肖奕教授“从蛋白质折叠问题看AIforScience”的跨学科探索,也有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周海军教授对“层级聚合物模型二十年理论与实验成果”的系统梳理;复旦大学韦广红教授解析“天然无序蛋白液液相分离和液固相变机理”,南京大学李文飞教授探究“液-液相分离驱动的乙肝病毒pgRNA结构组装”,武汉大学谭志杰教授探究“RNA三级结构评估”,北京师范大学李辉教授阐述“液体在细胞内外的多尺度输运与生物功能”,香港科技大学楚夏昆教授研究“染色质动力学与转录因子凝聚的调控作用”。此外,华中师大彭云辉副研究员、严雨蒙副研究员等学者,还分别就核小体动力学计算、蛋白质结构预测等细分方向分享最新成果,现场学术氛围浓厚,观点碰撞频繁,为参会者带来了一场前沿知识盛宴。

华中科技大学肖奕教授作题为“从蛋白质折叠问题看AI for Science”的研究报告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周海军教授作题为“层级聚合物模型二十年:理论及新的实验观测结果”的研究报告

复旦大学韦广红教授作题为“天然无序蛋白液液相分离和液固相变的机理研究”的研究报告

南京大学李文飞教授作题为“液-液相分离驱动的乙肝病pgRNA结构组装与功能动力学”的研究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李辉教授作题为“液体细胞内外的多尺度运输与生物功能”的研究报告

香港科技大学楚夏昆教授作题为“染色质动力学与转录因子凝聚共同调控增强自-启动子相互作用”的研究报告

武汉大学谭志杰教授作题为“Towards a physics-based scoring function for accurate RNA 3D structure evaluation”的研究报告

华中师范大学严雨蒙副研究员作题为“基于蛋白质语言模型的同源寡聚体结构预测”的研究报告

华中师范大学彭云辉副研究员作题为“核小体动力学与相互作用的计算研究”的研究报告
研讨会闭幕式上,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贾亚教授作总结发言。他表示,本次会议汇聚了国内软物质物理与生物物理领域的核心力量,通过深入交流,不仅促进了学术思想的融合,更明确了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当前软物质科学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仍有大量关键科学问题待突破,”贾亚教授呼吁,广大科研工作者需持续深化基础研究,推动技术创新与学术探索协同发展,共同助力领域突破。

华中师范大学贾亚教授会议总结
据了解,软物质物理与生物物理是生命科学与物理学交叉融合的重要领域——软物质生物分子研究聚焦蛋白质、核酸等可自组装大分子的特性与应用,生物物理则通过物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探究生命现象中的物理规律,二者共同推动生命科学从定性描述向定量研究跨越。近年来,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凭借专业的组织能力与前瞻的学术视野,已成为跨学科学术交流的重要枢纽,生物物理研究所先后成功承办“华中师范大学交叉科学青年论坛”“武汉物理生物学中心学术研讨会”及首届“软物质物理与生物物理前沿问题研讨会”等重要会议。未来,学院将继续秉持开放、合作、创新的理念,持续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推动软物质物理与生物物理领域的交叉研究和人才培养,为相关学科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华大物院党委融媒体中心
华大物院团委宣传中心
通讯员|赵雨晴 高佳铭
责 编|黄健聪
审 校|秦广友 赵蕴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