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由中国物理学会女物理工作者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承办的“2025中国女物理学家巡回义讲——荆楚行”公益活动走进华中师范大学,为学校师生带来了一场兼具学术深度与思想温度的物理学盛宴。
桂子飘香满校园,科学之光暖人心,本次华师站活动由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施梳苏主持。学院院长秦广友致开场词,指出此次义讲既是前沿知识的“传经送宝”,更是女性科研力量的“精神赋能”,既展示物理科学的突破成果,又为青年学子特别是女同学播种探索的勇气,助力他们在物理领域找准成长方向。活动现场,中国物理学会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王进萍、浙江大学物理学院教授陈飞燕、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唐丽艳等嘉宾一同出席,与师生共赴这场科学之约。


作为微纳光学领域的领军学者,南京大学特聘教授彭茹雯率先带来“人工结构调控光偏振态及其应用”主题报告——其相关研究成果曾入选“2023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偏振态调控本身正是经典光学系统与现代光子技术领域的核心环节。报告中,彭茹雯介绍道,团队曾与研究组合作,成功构造出无序反转超构表面——这种材料兼具漫反射特性与清晰成像能力,如同“会透光的毛玻璃”,一举打破了传统光学器件的性能局限。她还介绍了武汉地区在微纳光学领域的突出贡献,重点分析了无序反转反射表面、透明哑光材料等成果,凸显了荆楚科研力量的优势。

“以往对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的研究,通常集中在封闭系统,但真实的系统往往是开放的,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耦合。” 从这一关键视角出发,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教授薛鹏以“量子计算机的现状与未来”为题展开分享。这位曾荣获王大珩光学奖中青年科技人员奖的学者,从基础物理原理切入,拆解了经典计算机的发展瓶颈与量子计算的突破方向。她指出,传统半导体器件虽尺寸小但速度有限,传统光子学器件速度快却体积大,而量子计算机凭借量子力学的可逆性,可以从根源解决经典计算机的热耗散问题;同时,当芯片尺寸逼近原子尺度时,牛顿力学不再适用,量子力学成为必然选择。针对当前量子计算平台的现状,她客观分析:IBM等公开平台受限于技术公开度与噪声问题,难以满足高能物理的模拟需求,广大学者需警惕数据保密风险,而国内已有跨拓等开源平台可供学子选择,为研究实践提供了实用参考。报告中,她还拓展了量子信息学的范畴,介绍量子通信、量子测量等分支,并提及武汉在量子精密测量领域的优势,让听众对量子领域的应用前景有了更全面的认知。

“我们生活在广袤的世界里,却常忽略微观世界的别样风味。”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颖以这句生动的话开篇,带来“刨根问底——美妙的微观世界”主题报告,讲述她深耕拓扑磁性领域的研究故事。她以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与现象为切入点,引导师生从微观角度思考物理根源,分享了从材料开发到实际应用的完整研究脉络。报告尾声,张颖教授还向同学们发出邀约,介绍中科院物理所的实习住宿保障等支持政策,鼓励大家找到热爱的研究方向并坚定深耕。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陆颖聚焦物理学与生命科学交叉领域,以“单分子物理生物学——物理的艺术,生命的舞台”为题,展现了跨学科研究的独特魅力。作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她带领团队运用超高精度单分子荧光技术,深入探索生命分子的运行机理,这门运用物理学概念与方法研究生命过程、揭示生命现象物理规律的学科,让物理的艺术成为生命活动的舞台。她将物理中的精准测量与动态分析方法,融入对生命活动规律的解读,为理解生命现象提供了全新的物理视角,也让听众看到基础学科交叉融合的广阔空间。

报告落幕,互动环节热情不减。七位女物理学家与师生围坐交流,氛围热烈温馨,她们将“她力量”化作细腻建议,娓娓道来。面对学子提出的“量子计算平台如何选择”“跨领域研究难在哪”等实际困惑,她们没有空谈理论,而是结合从起步到深耕的科研经历耐心解答。


针对本科生如何筑牢物理基础,她们特别强调“逻辑思维是核心”。她们指出,学习不应仅停留在公式记忆与习题演算,要多与同学开展学术探讨、主动向老师请教疑惑,比如遇到复杂定理时,试着和同伴拆解推导逻辑,而非直接套用结论。在她们看来,物理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逻辑能力、探究能力等综合素质的锤炼过程,扎实的基础会成为未来科研和职业发展的“隐形底气”。

“中国女物理学家巡回义讲活动”自2013年由中国物理学会女物理工作者委员会创立以来,始终以“展示物理科学前沿进展、激发大学及中学女生对物理学的兴趣、鼓励女性在物理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促进物理学更加完善的发展”为核心宗旨,每年定期举办。十余年间,这项公益活动的足迹已遍布中国西北、西南、东南、东北等十余个省份的高校与中学,成为中国物理学会极具影响力的标志性活动之一,不仅搭建了物理学普及与交流的重要平台,更让无数学子感受到了科学领域的女性力量。

本次“荆楚行”活动紧扣时代主题,特邀18位资深女物理学家组成宣讲团,历时一周,深入湖北核心城市。活动期间,宣讲团成员走进武汉、荆州、宜昌三地的五所大学与五所重点中学,围绕量子科学、凝聚态物理、原子分子光物理等现代物理学前沿领域,为师生们带来了41场深入浅出的科普报告。报告中,女物理学家们既解读了物理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也分享了自身在科研道路上的探索经历,用生动案例打破了物理学的“高冷”印象,让抽象的科学原理变得可知可感。
华大物院党委融媒体中心
华大物院团委宣传中心
通讯员|代 妍
责 编|黄健聪
审 校|施梳苏 王 棣 钟瑷忆 李博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