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离子碰撞研究新进展:多相输运模型的升级

作者: 时间:2019-09-12 点击数:

近日,我院在重离子碰撞研究方向取得新进展,其成果论文发表在Phys. Rev. C 99, 064906 (2019) 上。论文由施梳苏教授、林子威特聘教授和刘峰教授以及所指导的博士生张潮,前博士生博士后郑亮(现为中国地质大学青年教师)共同完成。

该论文为重离子碰撞中多相输运模型AMPT的升级工作。新的AMPT模型的弦融化版本可以合理地描述常见的可观察量,包括RHICLHC能区的质子-质子碰撞和重离子碰撞中π介子、K介子、质子和反质子的低横动量区间的产额和横动量谱。

研究团队在以下方面对AMPT模型进行了升级:更新自由质子的部分子分布函数,加入核遮蔽效应函数,和加入重味夸克的弹性散射过程。研究团队使用这样改进的AMPT模型研究了RHICLHC能区的质子-质子碰撞及重离子碰撞中的粲粒子和轻味粒子的可观测量。该论文总结了所完成的AMPT模型的升级: 即用较新的自由质子的部分子分布函数(CTEQ6.1M)和核遮蔽效应函数(ESP09s)更新了AMPT模型。原有的多相输运模型虽然能够成功地解释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中的许多可观测量,但它使用的是很旧的Duke-Owens 部分子分布函数和HIJING模型中简单参数化的核遮蔽效应。由于重味粒子和高横动量粒子是通过微扰QCD过程产生的,所以它们直接依赖于核的部分子分布函数,于是可靠的重味和高横动量粒子的研究就需要使用较新的自由质子部分子分布函数和核遮蔽效应。因此研究团队首先完成的工作是更新AMPT模型,使之包含新的自由质子部分子分布函数和依赖于部分子味、动量转移尺度Q2和碰撞参数的核遮蔽效应。在为AMPT模型更新了核的部分子分布函数之后,研究团队利用拟合从3 GeV13 TeV能区的质子-质子碰撞总散射截面和非弹性散射截面得出了HIJING双组分初始条件模型的关键参数。之后用升级后的AMPT模型研究了质子-质子碰撞和重离子碰撞中的粒子产生。

这是AMPT模型针对当前研究前沿热点重味探针的一个较为重要的升级。

此项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5CB8569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1890711)的资助。

论文详见:https://journals.aps.org/prc/abstract/10.1103/PhysRevC.99.064906

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联系电话:027-67867939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