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在物院,教授引航丨毛亚显教授参加“教授面对面”活动

作者: 时间:2025-04-29 点击数:

416日下午,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格致生涯教育与学习发展中心举办了教授面对面活动,毛亚显教授与同学们围绕教育方法与成长路径展开深入交流,探讨了基于科研驱动的自主学习模式在物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实践价值。

教授介绍

毛亚显教授,于20154月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华中师范大学物理学院。研究的主要方向包括鉴别粒子的标记测量以及喷注物理的研究。自2005年开始加入到位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世界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的高能重离子碰撞实验ALICE国际合作组,从事高能重离子碰撞实验方向的研究工作。2008年与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联合培养并获得双边理学博士学位。2011年前往美国范德堡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并加入到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LHC上的另一大型实验国际合作组CMS,继续从事高能核-核碰撞中的喷注结构与夸克物质信号和性质的实验研究。于2015年回国之后继续参与ALICE实验数据分析,致力于夸克物质信号及其性质的探测。自进入该领域至今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在PRLPLB等国际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并多次受邀在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代表CMSALICE国际合作组作报告。获得华中师范大学高层次人才项目支持,目前主持国家面上基金一项,作为课题负责人参加科技部重点专项一项,作为核心骨干成员参与基金委国际合作重点专项一项。


访谈内容

毛亚显教授在开场时根据同学们的提问,详细探讨了原子物理的学习方法。她强调理论与实验结合的重要性:原子物理这门课最切实际地体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她指出,这门课是从经典物理到量子力学的桥梁。原子物理是一个从经典到量子的过渡,就像过河必须走桥,否则可能掉下去。每一章的学习要遵循实验理论实验的闭环,通过实验现象激发新理论,再用实验验证理论,这样的思路应该贯穿所有学科。

谈及大学学习方式的转变,毛亚显教授提到,从高中到大学是放养式教学,学生需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她建议学生平衡时间。人的专注力有限,只需将核心时间留给学习,其他时间可以多多探索世界、结交朋友。她反对过度沉迷电子产品,与其刷手机,不如去东湖绿道骑行,亲近自然

当被问及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适合科研时,毛亚显教授坦言:态度比天赋更重要,勤能补拙。她强调科研需坐得住冷板凳:当前几个月毫无进展时,突破那一刻的成就感无可比拟。此外,猎奇心轴劲儿不可或缺,有问题未解决就放不下,这才是科研人的特质。

关于人工智能在物理中的应用,毛亚显教授认为:AI是思维方式的革新。她提到北京大学利用AI通过力学实验提炼牛顿定律的案例,表示未来AI或许能设计教学实验。但她也指出了局限:“AI依赖已有知识建模,具象化应用仍需突破。例如无人驾驶汽车仍会因识别问题堵路。她总结到,从大模型到真正具象化的人工智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科研和人生一样,态度决定高度,毛老师说:我的办公室大门始终为求知的同学们敞开。


华大物院格致生涯教育与学习发展中心

通讯员|邓建政

责 编|孟晨轩

审 校|马 英 舒佳欣





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联系电话:027-67867939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