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致知|学院赴南京-上海研学实践队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和南京博物院开展访学活动

作者:丁菲娅 张继超 时间:2025-07-07 点击数:

7月3日至4日,学院南京-上海访学实践队(以下简称“实践队”)先后前往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观测站与南京博物院,开展为期两日的天文与历史文化主题研学交流活动。同学们通过实地走访的沉浸式学习,深入领略中华文明在自然与人文领域的辉煌成就,激发了强烈的学术兴趣与文化自信。

探天穹之奥秘:紫金山天文台中的时空穿行

7月3日上午,实践队前往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观测站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是被誉为“中国现代天文学摇篮”的科研圣地,承载着千年天文观测的智慧结晶与现代宇宙探索的雄心壮志。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踏入这片充满神秘色彩的领域,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天文之旅。

在天文台内,台内工作人员为队员们介绍了浑仪、简仪等明、清时期的古天文仪器。他从古天文仪器的用途出发,详细讲解了模拟天体周日运行的演示类仪器;测量天体坐标及其运动的观测类仪器;观察日影、记录时间的计时类仪器,展现中国古天文学者的智慧。


台内工作人员为队员讲解


队员们来到现代天文仪器展区,聆听老师对“60 厘米反光望远镜” 经历的介绍。1934年订制时,它是远东最大的天文望远镜,历经战火转移又回归,我国第一颗获永久编号的 “中华星” 正是通过它被发现。同学们深刻体会到这台仪器背后中国天文事业发展的艰辛与荣耀。

此次访学活动,不仅让同学们感受到中国天文学从古至今的传承与发展,领略古代天文仪器的精妙,还让同学们体会到现代天文探索的不易,激发了对天文学的浓厚兴趣,让同学们将课本知识与实践结合,在他们心中播下了探索宇宙奥秘的种子,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专业学习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队员们在园区合影


参观过程中,队员们沉浸其中,深切感受着从古代对天象的初步认知,到现代借助科技力量进行宇宙探索的发展历程。多位成员在参观后撰写感言,分享所思所感:

今天参观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旧址,内心满是震撼与感慨。当看到古朴而庄重的天文仪器,像浑仪、简仪等,精美的工艺展现着古代天文学家的智慧与探索精神。走进圆顶观测室,老旧却精密的天文望远镜,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观测故事。从古代对天象的初步探索,到近代借助仪器深入研究,我深刻感受到天文学的巨大发展。这次参观不仅让我收获了知识,更让我对宇宙多了份敬畏,激励我在未来不断探索宇宙奥秘,也对那些为天文学发展奉献的人充满敬意。

——2024级电子信息专业刘湘钰


当我漫步于绿树掩映的台址,目光掠过浑仪、简仪等古天文仪器的铜锈纹路,我仿佛触摸到古人观星测辰的智慧脉搏。讲解员将百年前天文台初创时的艰辛与辉煌娓娓道来——那些在战火中辗转守护的星图、在暗夜中执着观测的身影,让每一台仪器都成为活着的天文史诗。这份跨越时空的呼应,让我们在星光与仪器的交响里,读懂了人类对苍穹永恒的好奇。感谢天文台将宇宙的浪漫与科学的严谨酿成一场沉浸式的文明课,让每个参观者都在星轨转动中,拾起了仰望星空的勇气。

——2024级基地班余启菲


在天文台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浑天仪,日晷,地平经纬仪,天文台会议室,各类天文测量演示仪器等等。天气的炎热无法阻挡我们吸取知识,参观天文仪器的激动心情。面对斑驳而充满历史痕迹的古老仪器,我不禁赞叹古人探索天空探索宇宙的超常智慧。

——2024级非公费师范专业周瑞妍


穿越历史烟云:南京博物院中的文明对话

7月4日上午,实践队前往南京博物院开展历史文化主题研学。全体成员通过参观历史馆、特展馆及相关展区,实地感受中华文明的演进轨迹与历史艺术的辉煌。


队员们在南京博物院历史馆门口合影留念


南京博物院作为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馆藏丰富、展陈精美,涵盖历史、艺术、民俗等多个领域。队员们首先步入历史馆,重点参观了“江苏古代文明展”。展览系统梳理了江苏地区从史前至明清的历史演进。展厅中,东汉银缕玉衣以其严丝合缝、巧夺天工的结构令在场队员叹为观止。西周的兽面纹铜鼎、宋代影青瓷、清代粉彩荷花吸杯等文物也引发强烈关注,它们既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非凡技艺,也展示了中国传统“器以载道”的文化精神。

在特展馆中,“镇院之宝“展厅的一只来自西汉时期的金兽成为全场焦点:它含金量99%,重9100克,是商周至西汉出土黄金铸器中最重的一件,内壁刻有“黄六”二字,被称为“镇护之宝”。这只金兽被放置在展馆中央,仿佛在诉说着中华民族千年前的繁荣与辉煌。除此之外, “镇院之宝”展厅的明代《永乐大典》残卷也吸引了众多目光。泛黄的纸页与工整的楷书跨越时空,映射出大明盛世的文化成就。特展“观天下——大明的世界”则让队员们在历史中追寻南京作为明初都城的恢宏气度。从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到兼容并包的外交理念,从文物背后的故事中,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中华文明自信开放、积极进取的精神内核。


镇护之宝—金兽


除历史馆与特展馆外,民国馆中模拟还原的民国街景也令队员们流连忘返。在仿古街巷中徜徉,队员们仿佛穿梭至百年前的南京,感受那个时代的市井风貌与文化印记。许多同学表示,这种沉浸式的参观体验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对历史的兴趣,也让文物不再只是展柜中的展品,而成为连接古今的桥梁。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和明代首都,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为本次研学活动提供了坚实依托。通过此次参观,实践队员们进一步增强了对中华文明的理解与认同,深化了文化自信。在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大家也将以更加坚定的态度肩负起新时代青年的文化使命,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者、传播者和守护者。

参观完南京博物院,多位同学在感想中表示,此次参观使他们切实体会到历史的厚重与文明的延续:

南京博物院的参观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踏入展厅,琳琅满目的文物让人应接不暇。那些古老的器物,不仅展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更传递出一种无形的力量。它们跨越千年,依然闪耀着文化的光芒。在这里,我看到了历史的脉络,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每一处细节都让我为之动容,每一次驻足都让我心生敬畏。博物馆不仅是收藏历史的宝库,更是启迪未来的精神家园。

——2023级基地班陈光莹


走进南京博物院,仿佛翻开了一部立体的历史长卷。在历史馆中,东汉银缕玉衣的精巧工艺令人震撼,两千年前的工匠竟能用银丝串联起数千片玉片;特展馆的宋代影青瓷釉色如"雨过天青",展现了古人极致的审美追求;民国馆的复古街景让人身临其境,仿佛穿越回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这次参观让我深刻感受到,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明的密码。每一件展品背后,都凝聚着先人的智慧与匠心。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当守护这份文化瑰宝,让中华文明的血脉永远流淌。

——2023级基地班赵静


今天上午,我参观了南京博物院的历史馆和特展馆,收获颇丰。历史馆的"江苏古代文明展"让我系统了解了从史前到明清时期江苏地区的发展脉络。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东汉的银缕玉衣,玉片温润,银丝纤细,工艺之精湛令人叹服。在特展馆,我看到了"镇院之宝"展厅展出的明代《永乐大典》残卷,泛黄的纸页上工整的楷书,承载着六百年前的文化记忆。在瓷器展厅,我被一件清代粉彩荷花吸杯所吸引,其造型优美,釉色清雅,展现了传统工艺的高超水准。青铜器展区中,西周的兽面纹铜鼎让我驻足良久,繁复的纹饰中蕴含着先民的智慧与审美。

这次参观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诉说着过往的故事。站在这些文物前,仿佛能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我特别注意到很多展品都体现了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这种"器以载道"的传统智慧,仍值得我们学习。

——2024级通信工程王海盈


以文明为舟,向星辰远航

紫金山天文台的浩瀚宇宙、南京博物院的厚重文明,共同构成了本次南京段实践活动的两大支点。科学与文化的交相辉映,不仅拓展了同学们的知识视野,更唤起了他们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深刻思考。

在今后的学习与研究中,实践队员们将带着这两日所感所思,继续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传承文明火种,追问宇宙本源,以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走好属于自己的求知与奉献之路。


华大物院党委融媒体中心

华大物院团委宣传中心

通讯员|丁菲娅 张继超

摄影|张涛 童祖名

责编|吴科汝

审校|马英  姜春勇



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联系电话:027-67867939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