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在物院,教授引航|张汉中教授参加 “教授面对面”活动

作者:马晓琴 时间:2025-11-05 点击数:

10月31日下午,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面对面”活动在9号楼9551会议室顺利举办,张汉中教授受邀分享,围绕物理学习方法、核物理应用前景及科研能力培养展开深度交流,为在场学生带来一场兼具实用性与前瞻性的知识盛宴。


  教授介绍:张汉中,博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夸克物质及探测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多年来从事高能重离子碰撞中寻找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新物质形态的理论研究,涉及微扰量子色动力学在高能核物理中的应用、利用喷注淬火研究QGP的物理性质和利用蒙特卡洛模型和相对论流体力学模拟高能重离子碰撞等前沿问题。发表期刊论文五十余篇,曾获2005年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2006年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10年武汉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2018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参与科技部“973”项目、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和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等



  访谈内容:在物理学习方法上,张教授强调复盘、反思与归纳是核心习惯。他建议学生主动整合不同教材、书籍的知识,多向同学和老师请教,并在持续反思中提炼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其中费曼学习法被特别推荐为高效学习工具。同时,张教授结合自身求学经历指出,物理与数学密不可分,必须在数学分析等基础学科上深耕,才能为物理学习筑牢根基。

教授与同学们亲切交谈


谈及核物理的应用价值,张教授用生活场景打破学科“距离感”:核物理知识不仅广泛应用于医疗健康领域、助力提升医疗水平,还在宇宙探索、工业生产、食品安全检测中发挥关键作用,就连日常安检设备,其核心原理也与辐射技术相关,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核科学的实用意义。活动中,张教授还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高能粒子碰撞、蒙特卡洛模型、相对论流体力学模型等专业概念,清晰解读了夸克物质形成与量子隧穿效应的核心逻辑。

活动现场


针对大学生科研与未来发展,张教授给出明确建议。他指出,AI工具与编程能力已成为科研重要工具与技能,其中Python语言实用性强、对未来职业发展助力显著,因此学生需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多学习诸如此类知识并不断锻炼实践能力;同时文献查询、调查分析是科研与工作的基础环节,而这一环节也大多可以借助AI工具。张教授强调要学会使用这些工具便捷研究过程,但也指出不能一味依赖这些工具而毫无自己的思考,“捕获信息、提取核心内容”的能力才更是学生需要重点打磨的核心素养。除此之外,张教授特别强调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他表示良好的团队协作能促进个人与他人共同成长,鼓励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主动融入团队。

最后,张教授以“敢尝试、走出舒适圈”寄语学生,鼓励大家突破自我局限,在探索与实践中收获更多知识与成长。

张教授与同学们合影


华大物院“格致”生涯教育与学习发展中心

通讯员|马晓琴

责 编|程雍棋

审 校|马 英 谢雨村


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联系电话:027-67867939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