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青春|周思雨:用一年青春点亮梦想——我的贵州支教回忆

作者:周思雨 时间:2025-09-15 点击数:


   周思雨,中共党员。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24届物理学(基地班)本科毕业生,华师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余庆分队成员。2024年9月-2025年7月于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他山中学开展支教服务,任教高一物理。支教期间,参与的作品《革命从此上新途》在遵义市面向全市青少年开展遵义会议精神宣讲成果展示大赛中获得优秀奖,在他山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中,荣获教学质量二等奖。


“当您被其他学生惹生气时也别恼,想想他山4班还有这么一群思念您的孩子。”;“周老师您是一个开朗活泼的女孩子,我也开始被您感染,变得阳光自信,我从您的身上可以看出,华中师大是一个非常好的学校,我以后的人生选项也是老师。”;“因为你我对物理有了兴趣。”;“喜欢您上课的方式,很幽默,知识点也讲的简单明了。但我真的害怕每天上课之前必不可少的抽背环节,很‘好玩’!”;“若有下辈子,我还当你的学生”……

再次翻阅学生们写来的信,我才恍然惊觉,那一年的支教时光竟如此匆匆。时光如溪,静静流淌过贵州的层峦与田野,也悄然浸润着我生命中最珍贵的一年。2024年秋,我怀揣着忐忑与憧憬,踏上了前往贵州省余庆县他山中学的支教旅程。如今回望这段岁月,我才发现那些看似平凡的日日夜夜,早已在心底生根发芽,长成了一片希望的森林。

初遇:大山深处的温暖

初到余庆的路上,群山连绵,但听领队老师说贵州已实现县县通高速,不禁感慨国家政策的力量与温度。第一次走进他山中学,正值九月开学。穿红色校服的学生三三两两走在教学楼走廊,见到我这个陌生面孔,有的害羞低头快步走过,有的大方道一声“老师好”。他们的普通话带着淳朴的乡音,却格外真挚动人。我担任高一物理老师,负责三个班共170余名学生。第一堂课的情景至今清晰如昨:写下第一个物理公式时,教室里响起一片“啊?”“这是什么?”的疑问。课后,物理备课组长李老师告诉我:“这里的孩子初中基础大多薄弱,你要有心理准备。”那一刻,我更加明白了支教的意义与挑战。


教学:在摸索中成长

由于本科不是师范学专业,所以我每天要花很多时间来备课,并实时关注学生的反馈。起初学生们都踊跃参与课堂,过了两周之后,一部分学生开始上课走神,我开始调整教学方法——每节课前,我都会花10分钟复习抽查上节课的内容,也成了学生们口中“课堂最刺激”的周老师,但是我发现这样做是有效果的,学生们养成了下课及时复习,不懂的问题及时提问的习惯,渐渐地,课堂上打瞌睡的学生变少了,举手提问的多了起来。

我所带班级的物理成绩也稳步提升,平均分始终位居全年级同类班级前列,多名学生跻身年级物理单科前列。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我执教的两个B类班成绩甚至超过了A类班,其中4班超越一个A类班,7班超越两个。但比成绩更让我欣慰的,是看见孩子们从“害怕物理”到“敢于提问”,从“不敢梦想”到“勇敢憧憬”的转变。他们会在课后塞给我一颗糖,或在我讲课时悄悄递上一杯热水。这些细微的温暖让我懂得:心与心的靠近,才是教育最动人的光芒。

育人:走进他们的世界

作为包班班主任,我负责42名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我会定期与学生们谈心谈话,和他们进行书信交流。记得有一次"写给十年后的自己"活动中,一个内向的女生写道:"希望十年后的我能在贵阳当一名护士,这样就能照顾生病的奶奶了。"这份朴实的愿望让我瞬间泪目。和班主任聊天的过程中,我得知一位受助冬衣的学生一直想谢我却不知如何表达,这份心意让我倍感温暖如果有人问我支教最大的感受,我第一个想到的词永远是“有情有义”。临别之际,每个孩子都给我写了信,当然,我在课堂上是不敢拆开的,只能回家边看边哭。

我们还发起了“筑梦华大·与爱同行”公益访学项目,筹集善款18367.61元,带领18名品学兼优的学生走出大山,前往武汉参观高校。当孩子们第一次站在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前,眼中闪烁的向往与震撼,让我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其中,访学团成员陈怡同学在放学之后的考试中班级排名提升了十名,更让我们倍感欣慰。此外,我们还开展了普通话推广、防性侵安全教育、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宣讲等活动,努力为学生们的成长多铺一段路、多点一盏灯。

活动:让梦想照进现实

除了课堂教学,我和支教团的伙伴们还策划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在"博雅大讲堂"中,我主讲"识破'假努力'"主题讲座,帮助200多名学生找到高效学习方法;在"我和国旗合个影"活动中,我们用镜头记录下孩子们纯真的爱国情怀;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上,我和其他队员们一起演唱改编歌曲《爱在华师,爱在他山》,赢得学生的阵阵掌声;雷锋日,我们组织“弘扬雷锋精神,争做追‘锋’少年”系列实践活动最特别的是书信交流活动。我们联系到华中师范大学的学长学姐,与这里的孩子们建立笔友关系。他们结合自身经历,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和疑惑作了详细的解答,一封封书信不仅寄托着学生们对于山外世界和大学生活的向往,而且连接着他山中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的深厚情谊。当看到学生们认真阅读回信时专注的神情,我知道一颗颗梦想的种子正在发芽。我自己也收到了2封学生来信,都被我小心珍藏。

支教期间,我参加了遵义会议精神宣讲比赛并获得优秀奖;完成了2场航空航天科普讲座,覆盖300余名中小学生;协助整理了1000余份行政听课记录;筹备了校运会、校园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校园文化活动。这些经历让我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告别:被治愈的支教者

很多人问我:"支教苦吗?"说实话,确实不轻松。我记得冬天没有暖气的早晨,要鼓起很大勇气才能离开被窝;记得为了备课常常工作到深夜;记得想家时只能对着手机屏幕默默流泪。但比起这些,我收获的感动与成长要多得多。

离校前一天,全班为我准备了惊喜告别会。班长代表大家送上祝福,读到有趣处我们一起大笑,念至动情处我们共同沉默。站在讲台上,望着那一张张熟悉的脸庞,我忽然哽咽难言。这一年,我看着他们长高、变得开朗、学会独立思考;而我自己,也从一名懵懂毕业生,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教师。

列车缓缓启动,窗外的风景不断后退。我知道,这一年的支教生活虽已结束,但它所赠予我的感动与成长,将一生相随。那些课堂上闪亮的眼睛,山间回荡的笑声,作业本上工整的字迹,都将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宝藏。

亲爱的孩子们,请你们记得:

山外的世界很大,但你们的梦想更大。

无论将来走向何方,

永远有一位老师,

为你们保留着最真诚的祝福。

而我们之间的故事,

未完待续……




华大物院党委融媒体中心

华大物院团委宣传中心

来源|周思雨

责编|吴科汝


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联系电话:027-67867939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