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陈绍龙老师的办公室里,厚重的书籍与整洁的板书痕迹,无声地叙述着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专注与坚守。从教十六年来,他始终秉持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专业训练为本”的理念,在教学、科研与育人第一线默默耕耘。他的付出不仅赢得了学生们发自心底的爱戴,也收获了同行们的认可。
亦师亦友:用尊重与支持点亮心灯
“我从陈老师身上学到的最珍贵的品质是‘尊重’”,2205班学生赵珂澜如是说。陈老师包容且尊重学生的多元选择。他曾和犹豫是否转专业的学生交流观点:“敢于放弃的人,可能比留在原地的人更值得敬佩。”他从不简单评判选择的对错,而是耐心引导学生客观审视自我,思考“我适合什么”、“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在他的启发下,学生们逐渐明白,放弃而重新选择更是一种勇气,这份勇气背后,可以带来新的可能与收获。
生活中的他面冷心热,细致入微。班级活动时,他常准备茶歇点心,班会到饭点还会请大家吃饭。他熟悉每位同学的性格、学习和家庭情况,时常关心大家的学习压力与作息。在关键时刻,陈老师是最坚实的后盾。准备推免时,他积极为学生写推荐信、联系导师;学生焦虑时,他耐心安慰鼓励;收到简历,他会逐字逐句修改,教学生如何更好地展示自己。他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关心与支持。
“回顾与陈老师8年的师生情谊,我始终能感受到那份平等、尊重与友好。”跟随陈老师从本科直读到博士的学生肖雨奇说。作为 “引路人”,陈老师在大方向上为学生把关;作为 “合作者”,他充分尊重学生的学术兴趣和判断。
守正创新:构建 “渊博雅正,格物致理” 的教学文化
作为学院教学改革的积极推动者,陈绍龙老师提出构建“渊博雅正,格物致理”的教学文化。他认为,物理学习不仅要追求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更要培养我们健全的人格和严谨的科学精神。
陈绍龙提倡要特别重视“中大衔接”,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适应期。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是决定学生整个大学阶段学习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2205班的班主任,大一时,陈绍龙老师每周召开班会,为学生讲解高数里的积分技巧、力学和电磁学等课程难点,帮助学生夯实基础。他强调,大学物理是 “基于微积分的物理”,建议学生熟练掌握高数知识,在物理课中学习微积分。
在课堂上,他坚持使用ipad板书和手写推导,让学生能跟上逻辑思路,并且鼓励当场提问。他设置课前回顾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在讨论课时选用国外广泛使用的英文教材,如格里菲斯的《量子力学概论》,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和国际视野,同时根据学生情况自编讲义,更有针对性地补充相关基础知识。
在陈老师眼中,对学生的关心远不止于卷面成绩,他更看重学习习惯的养成与思维方式的塑造——从课堂上是否专注记录笔记、能否主动提出疑问,到课后是否规范完成作业,每一个细节他都悉心留意。他鼓励学生将提问变成一种思考习惯,通过讨论和交流深化理解,而不是仅仅时为了应付考试。他建议学生每周都要回顾过去所学,坚持整理笔记,积极思考、敢于提问,并投入至少两倍于课堂的时间进行课后消化和拓展。针对新生普遍存在的认知误区,他都会耐心纠正,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专业观。
贯通培养:夯实基础,贯通本研
对本科阶段的学习,他强调夯实基础的重要性,主张学生应全方位发展物理、数学、英语和计算机四大核心素养。他引导学生参与科研立项,但强调 “不流于形式”,要重视训练阅读、写作和交流等方面的能力。对于有志于从教的学生,他提醒大家要将专业核心素养的培养放在首位,而不能只注重教学技能的提升。
对研究生培养,他则将“高等四大力学”纳入必修,并组织学业基础考试,确保学生专业根基扎实。同时,他组织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参与读书会,从物理图像和直觉出发,深入探讨前沿问题,为他们日后的科研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同时,在谈及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思维的塑造时,陈绍龙倡导学生主动掌握四项核心技能:通过“画图”将抽象问题具象化,让逻辑脉络在图形中清晰可循;借由“定性分析”的方法,洞察问题本质,从宏观层面把握事物变化规律,再以“定量分析”精准推导,用数据与公式赋予结论严谨的支撑;同时,“估算能力”的修炼也不可或缺,它能帮助学生快速预判问题规模,在复杂情境中抓住关键核心。更重要的是,他反复强调“规范性训练”的价值——规范的步骤、缜密的思考,或许无法直接转化为试卷上的分数,却能在日积月累中帮学生养成严谨的习惯,塑造科学的思维范式。这种隐性的能力沉淀,会如同春雨润物般融入学习的每一个环节,让知识的理解更透彻、学习的步伐更稳健。
在具体的学习内容与工具运用上,陈老师也给出了明确的指引。他认为,要扎实学好物理、修炼学科核心素养,必须筑牢四门学科的基础:物理是探索自然规律的核心载体,数学是量化分析、逻辑推理的工具支撑,英语是对接全球前沿知识的语言桥梁,计算机则是处理数据、构建模型的技术利器,这四门学科相互交织、彼此赋能。此外,他还建议学生掌握Markdown与LaTeX两种实用工具——Markdown能让笔记整理、文档排版更高效简洁,LaTeX则能精准呈现复杂公式、提升学术表达的专业性。熟练运用这些工具,不仅能提升学习效率,更能为未来的知识输出与学术探索做好准备。
教学相长:在交流与实践中共同成长
陈绍龙老师的教育实践,远不止于课堂之上。他积极搭建多元化的交流平台,推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深度互动。
常态化的学术交流让学生受益匪浅。他定期组织多种形式的教授面对面活动,让学生有机会与不同研究方向的老师直接交流。他也鼓励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围绕特定问题进行深入探讨。2205班学生张莹莹道:“陈老师会根据我们的学习情况,不定期组织专题讨论,这种小范围的交流让我们受益良多。”他常邀请校内外老师为学生做物理前沿讲座,让学生了解各科研方向的工作与进展,为科研立项和将来升学时选择方向与导师提供帮助。每学期陈老师都会了解学生对专业课的课堂反馈情况,并反馈给其他老师们,致力于提升学院的课堂建设和上课质量。
他鼓励学生参与科研立项,要看重过程而非结果。他常对学生说:“科研立项是你们了解前沿、试错和成长的宝贵机会。”学生们在过程中学会如何查阅和总结文献、如何提出问题、如何与团队协作,这些能力的提升的重要性远超一纸结题报告。
通过这些具体而微的举措,陈绍龙老师将“教学相长”的理念落到了实处。他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习共同体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与学生在交流与实践中共同成长。
结语: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与担当
从教十六年来,陈绍龙老师始终扎根于物理教育的沃土上,以匠心守望讲坛,用热忱点亮了学子们的逐梦之路。他用行动诠释了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用实践回答了如何 “以专业训练为本”。时光流转但初心不改,在未来的教育长路上,他将继续怀揣着对物理学科的热爱与对育人事业的执着,步履不停,继续探索,为培养更多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贡献智慧和力量。
个人介绍
陈绍龙,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格致书院”院长,2022 级和2025 级物理学国家拔尖人才培养基地班班主任。1977 年生于江西,1994 年至 2001 年在南开大学学习,获得硕士学位;2001 年至 2006 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学习,获得博士学位;从 2006 年到 2010 年,分别在台湾大学和美国马里兰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0 年至今为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从事粒子物理理论研究,主要研究兴趣为暗物质物理、中微子物理和味物理。曾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和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支持。
华大物院党委融媒体中心
华大物院团委宣传中心
通讯员|张昊宇 李博扬
责编|魏清
审校|秦广友 马英 王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