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励风采丨2020级王铭圭:望洋兴叹,不如破釜沉舟

作者:徐赫阳 时间:2023-11-29 点击数:

王铭圭,女,湖南张家界人,中共预备党员,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学(非公费师范)专业2020级本科生。连续三年获得“校三好学生”荣誉称号。获国家励志奖学金、集体奖学金,湖北省物理实验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湖北省数学竞赛三等奖、校优质课教学技能比赛三等奖等多个荣誉奖项。积极参与参加志愿服务,累计志愿时长130小时。现推免至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学科教学(物理)方向。       

FD6F

把人生梦想汇入时代洪流

王铭圭知道,成功从来都不是一夜降临,而是由无数个努力的瞬间积累起来的。她始终相信,眼下吃过的苦、受过的累,都会积攒成未来的满堂喝彩。正是这份信念,王铭圭在图书馆度过了很多个白天与黑夜,在图书馆的走廊里看见了一个又一个金灿灿的日落。

在完成好学业的同时,她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不断追求思想上的进步,矢志成为教育报国的新青年。正如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说的那样:“入队、入团、入党是青年追求政治进步的人生三部曲”。在大三学年,王铭圭从入党积极分子发展成为中共预备党员,这不仅仅是身份上的转变,更是思想上的转变。随着党课的学习、党日活动的学习,她了解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是一个持续推进、常学常新、不断深化的过程,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身为“物理人”,王铭圭深知“卡脖子”难题给国家科技发展带来的不易。在大三的暑期期间,王铭圭有幸去到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参加暑期夏令营,领略不同的校园文化与教育精神。在这次的学习过程中,她第一次了解到伊利奇的去学校化思想:打破就业期待—课程学习—成绩文凭一体化的预设的“套装价值观的神话”。经过学习与反思,王铭圭逐渐明白:我们要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们,将自己与国家建设和人民需要结合起来!正所谓“育才、育志、育心、育德”。

C4517

(参加夏令营时的照片)


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

如果说世界上有什么方法可以对抗百病,那就是自身免疫力,而坚持锻炼无疑是最有效的途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刚开始步入大三时,王铭圭赤手空拳和命运互搏,当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学业繁重,她不想浪费一点一滴在操场上。但长时间的久坐加上新冠,王铭圭明显感受到她的身体大不如前。于是大三下,她下定决心加入了运动干预与健康俱乐部,通过坚持不懈的体育锻炼,不仅使她的身体状况得到了改善,还让她感受到了体育运动的魅力。原来跑步不仅仅锻炼身体,还能打磨惰性,特别是在长跑的过程中,渐渐学会与自己对话,享受独处!在充满朝气的青春里,一定不能少了运动!

2055D

(和庞艳丽老师的运动俱乐部结课留影)


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三年前,王铭圭怀着对物理学热爱来到了华师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但是,如果自己知识匮乏,何以传道?何以授业?正所谓“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想要梦想的种子生根发芽,专业知识这一“肥料”是必不可少的。扎实的理论功底是未来事业的基础,不论是“飞鸟”还是“青蛙”,都需要认真对待专业课的学习,绝不可眼高手低,对于书上的重要公式,要反复推导以了解其由来。

大学期间王铭圭潜心钻研,扎根专业知识。在大学前六个学期,她系统地学习了四大力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等20门专业课程,其中原子物理学99.6分、电动力学96.4分、力学97分,共有20余门必修课程90分以上。她认为,学习是一项马拉松,需要持续不断的发力;学习就像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对待学习,不能有懈怠之心。随着学习不断深入,王铭圭逐渐明白仅仅有一桶水还是远远不够,这是一个信息时代,也要不断地更新知识理念,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不仅要有一桶水,更要像小溪一样,有流动的活水。于是,“终身学习”的种子悄悄在王铭圭的心中种了下来。王铭圭认为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都要时刻记住初心,怀揣着梦想不断前行!


华大物院党委融媒体中心

华大物院团委宣传中心

通讯员|徐赫阳

责编|刘洁

审校|马英 王棣 沈欣怡


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联系电话:027-67867939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