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十佳青年”丨赵蕴杰:做立足岗位的“奋斗者”和“创造者”
作者:刘浩泉 时间:2024-07-24 点击数:
近日,学校开展了2024年第五届“十佳青年”评选,我院赵蕴杰教授荣获华中师范大学第五届“十佳青年”荣誉称号。作为生物物理领域的青年学者,赵蕴杰教授不仅在科研领域硕果累累,提出多种引领学科前沿的模型方法;还致力于教育传承事业,秉持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为学校物理学人才培养做出突出贡献,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故事。
赵蕴杰,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科生2302班班主任。生物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生物信息学学会“生物分子结构预测与模拟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生物信息学会和湖北省晶体学会理事。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和生物物理方向的研究,在Nature Immunology和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刊物上发表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60余篇,著有“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先后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等项目,2024年度河南省科技成果奖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获得华中师范大学“桂子青年学者”教学名师支持计划和 2 项省部级人才支持计划。
教书育人:践行教育初心,培养时代新人
教学与人才培养是高校青年教师最重要的工作。他主授《普通物理》、《软物质物理基础》、《机器学习与生物物理》等课程,期待能够站稳三尺讲台。每当给新生上课时,他总能从他们的眼中看出些许迷茫。讲课时,他不拘泥于书本内容,穿针引线地介绍一些物理学的前沿进展和科研成果,告诉同学们物理专业学以致用的方向,提高大家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面向高年级学生,他将前沿科技成果融入到了课堂教学中,编写了“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生物分子大数据分析》,正在编写“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软物质物理生物分子基础》。他希望依托这些教材打造出一门“软物质物理基础”的精品课,让对这个学科感兴趣的同学们能够真正从中学有所获。在他的指导下,有6人次本科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和国家级竞赛奖励,3位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4位研究生获得研究生优秀创新资助计划,5位研究生在全国和省级学术会议与竞赛中获奖。
物理学院2302班是一个奋发向上的班集体,赵蕴杰在担任班主任时和辅导员、班级学生干部一起践行“格物致理,琢玉成器”的院训,班级青年大学习完成率为100%,开展了多项引领班级建设和增强凝聚力的班团活动。班级组织的“优秀学长面对面”活动邀请了2020级和2021级的优秀本科生学长学姐,还邀请了2022级和2023级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共同为同学们答疑解惑,帮助同学更快适应大学的师范生专业学习和科研生活。
科研探索:利用人工智能和物理模型探索软物质物理奥秘
软物质物理是物理学的主要分支之一,而生物分子结构预测是其中最受关注且最具挑战的研究方向。自博士阶段起,赵蕴杰便瞄准了这一领域,潜心耕耘,致力于探索与突破。从博士期间的研究“利用模块识别、片段结构自动化组装和全原子统计势预测核酸三级结构”到“引入序列共同进化分析模型,提高核酸分子的建模精度”,再到“发展基于深度学习复杂网络的复合物结构预测与分析方法”,他的科研之路充满了创新与挑战。课题组发展的原创性模型已被来自全球85个国家和地区的研究者使用,累计使用超过6万次。DRPScore是首个基于深度学习的RNA-蛋白质评分函数,为复合物结构预测提供了全新的突破,发表于顶尖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被中国生物物理学院作为科技前沿进行了报道。RNet是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可解释复杂网络模型,能够精确获取结合位点和结合动态行为信息,发表于期刊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被选为亮点论文推荐。这些新方法和新理论,凝聚了课题组师生的智慧,也为软物质物理学科的发展增添了重要的力量。十余年的科研经历让赵蕴杰体会到要想在学术路上行得稳、走得远,必须敢想、敢做、敢坚持。“科学研究没有捷径,有想法就要去做,哪怕是‘高难度’的课题。大胆猜想,反复实验。实验,失败,再实验,再失败……看似枯燥的循环,实则是在摸索中不断积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关键在于坚持。”
学术追梦:积极交流合作,携手推动科研创新
青年学者思维活跃、精力充沛、斗志昂扬,是学校学科发展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提高华中师范大学的学术声誉是青年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赵蕴杰倡导并主动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及科研机构展开交流,促成了生物物理所和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生物分子科学中心合作;积极主办或参加国际国内的学术研讨会,聆听生物物理最新前沿研究成果,撰文进行学术报告交流。
只有扎实的学术内功,才能赋予他积极“走出去”的自信和底气。他期待能够为学术界贡献富有特色的创新成果。“华师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学科实力雄厚,为‘生物物理’这样的交叉学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如果校内对该交叉学科感兴趣的教师们能够打破学科壁垒,展开跨学科的强强合作,相信将会取得一些突破性进展。”2022年9月,他协调组织承办了“AI赋能生命健康2022年第四届交叉科学青年论坛”,来自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数学与统计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计算机学院和化学学院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们围绕生命科学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2024年7月,赵蕴杰还与重庆师范大学共同主办了“AI赋能软物质多学科交叉研究前沿学术研讨会”。会议探讨了AI技术在软物质和化学、生命科学和历史学等交叉研究中的前沿应用。这些讨论为AI赋能软物质和多学科交叉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按照当前学科发展态势,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是大势所趋,也是学术创新的有效途径。通过探讨交流,我们可以找到新的研究灵感,在互动中激发出思想的火花。”, “不论是校内多学科的合作发展,还是与外界学术界的交流合作,开阔学术视野对于促进学校‘双一流’建设至关重要,我们愿为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共同努力”。
踏实工作,勤恳育人,赵蕴杰教授作为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尽职尽责、无私奉献,在科研领域不断创新、勇攀高峰,生动诠释了何为立足岗位的“奋斗者”与“创造者”,展现了当代青年人的担当与作为。展望未来,赵蕴杰教授将继续秉承初心、勇担使命,努力为学院和学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官方微信)
华大物院党委融媒体中心
华大物院团委宣传中心
通讯员|刘浩泉
责编|刘洁
审校|马英 王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