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院导学丨师者如灯,照亮学生求学之路 ——专访物理学院赵蕴杰教授

作者: 时间:2025-03-24 点击数:


编者按:为加强学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交流研究生导师在教书育人中的好做法,全面展示学院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好形象,“华大物院”特开设“物院导学”专栏,用于介绍学院导学团队、导师育人故事、团队成果等。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赵蕴杰教授的育人故事。


既是科研领域的探索者,也是学生心中的引路人,多年来,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赵蕴杰教授一直致力于生物物理的前沿研究,同时倾注心血于学生成长成才。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创新的研究思路,为生物物理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作出了突出贡献。他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和耐心的指导,帮助同学们在学术道路上披荆斩棘,不断进步。

科研育人:以创新为舟,承载学子筑梦

赵蕴杰始终认为,科研不仅是实验室里的埋头苦干,更是与世界对话的过程。他常说:“科研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与世界对话的望远镜。”他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带领他们参与国际生物物理大会、全国物理年会等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教授来校进行学术讲座与指导,使学生接触到最新的科研动态,为学生提供与领域内顶尖学者交流、在更大的平台上展示自己科研成果的机会,助其开阔眼界,增强专业自信心与认同感。

科研之路充满挑战,而赵蕴杰始终是学生最坚实的后盾。每周的两次讨论会,一次集体讨论,汇聚团队智慧;一次个人讨论,聚焦个体困惑。他提倡的“5分钟问题法”——帮助学生在5分钟内清晰阐明核心困惑,使学生能够精准表达、高效思考。他常常手持水杯,从分子动力学模拟到人工智能技术,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问题。学生们称这些讨论为“科研急诊室”,因为赵老师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核心,给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博士生刘浩泉工作:基于复杂网络与大语言模型的RNA-蛋白质复合物相互作用预测(Communications biology, 2025, 8:247)

“科研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而是一场师生携手、共同探索真理的旅途。”今年年初,赵老师的学生刘浩泉在《Communications Biology》上发表的论文收到了回复的修改意见,由于返修时间紧迫,刘浩泉决定在小年夜当天赶回学校,与赵老师一起修改论文、核对数据。最终,论文顺利接收,这份成果不仅是对刘浩泉努力的认可,更是赵老师悉心指导的最好见证。

回想起跟随赵老师科研的经历,刘浩泉认为:“赵老师对待科研十分严谨,他会手把手指导学生修改,从数据呈现到逻辑推演,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赵老师常说:“细节决定成败,科研的每一步都必须经得起推敲。”这种对于细节的执着,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术水平,也培养了大家追求卓越的科研态度。


教学相长:以责任为灯,点亮学生心田

赵蕴杰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术成长,更注重他们的心理健康与生活平衡。他常常主动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及时给予关怀与支持,帮助他们在紧张的科研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为了帮助学生缓解科研压力,赵蕴杰特别注重营造轻松愉快的实验室氛围。实验室里绿植环绕,环境温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学习与工作空间。此外,他还定期组织实验室聚餐、户外拓展等集体团建活动,让学生们在科研之余能够放松身心,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友谊。

科研道路往往充满挑战,在学生遇到困难或瓶颈时,赵蕴杰总是以乐观的态度激励学生。“科研的浪漫,在于从99次失败中捕捉第100次的可能性。”他鼓励学生在失败的数据中寻找“黄金密码”,将每一次的挫折转化为前进的动力。赵蕴杰的支持不仅让学生们在攻坚克难中保持信心,更让大家体会到科研的无限魅力。

“十四五”与“十三五”时期国家重点出版物

在为物理学专业本科生和凝聚态物理专业研究生开设的软物质物理相关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赵蕴杰发现没有合适的教材系统地介绍这个理论物理交叉学科前沿方向的基础知识。为解决这一问题,他积极组织自己的学生团队,精心编撰了近三年的教学资料,最终成功出版了《软物质生物分子物理基础》一书。正如书中所说:“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来理解生物大分子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核心概念。愿本书能够成为读者探索凝聚态与生物物理世界的良师益友,给读者开启一段奇妙的科学之旅。”


师者情怀:以仁爱为桥,共筑成长之路

赵蕴杰对学生的关心不仅体现在学术指导上,更延伸到他们的职业规划和个人成长中。他会根据每位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长远目标,帮助他们量身定制发展路径。对于希望继续深造的学生,赵蕴杰凭借自己的人脉资源,帮助联系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导师,推荐适合的项目;对于计划就业的学生,他则分享行业动态,提供简历修改和面试技巧的指导,有时亲自为学生牵线搭桥,介绍实习机会。每年毕业季,他都会组织一场特别的职业规划座谈会,邀请校友分享经验,帮助学生明确方向。在他的帮助下,许多学生顺利进入理想院校或企业,开启人生新篇章。

博士生曾成伟工作:基于统计物理与深度学习的RNA复合物结构评估(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3. 14(1):1060)

蕴杰积极鼓励研究生全面发展,全力支持学生投身科研和各类赛事,希望学生在做好科研的基础上,通过科普志愿活动、暑期支教等实践,拓宽视野,提升综合能力。在今年的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湖北省分赛决赛中,赵蕴杰的博士生曾成伟荣获就业赛道高教组银奖,从对未来职业的懵懂,到站在台上坚定地讲述成为川渝地区大学教师的理想,曾成伟逐渐明晰了自己的方向。作为曾成伟的赛事指导老师,赵蕴杰全程悉心跟赛,帮助他寻找方向、打磨细节。谈及此次备赛经历,赵蕴杰满是感慨:“看着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蜕变,从最初的迷茫逐步走向坚定,我由衷地感到欣慰。身为大学教师,能够助力学生明晰未来方向,实现全面成长,既是我的责任,也是我莫大的荣幸。”曾成伟也坦言:“赵老师的学术能力和师德师风,是我职业追求的标杆,也是我大学教师梦的缘起。”


育人成果:以匠心为钥,培育栋梁之才

赵蕴杰始终坚持,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塑造与价值观的引导。他通过言传身教,向学生传递了科研工作者应有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赵蕴杰对科研事业的热忱与对学生的关爱,照亮了无数求知的心灵,也点燃了未来科研的希望。在赵蕴杰的指导下,研究生3人次、本科生6人次先后荣获国家奖学金,华中师范大学校长奖1人,指导学生获得了包括“华为杯”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大赛国家级二等奖等多项国家级比赛荣誉。他的学生中,有的已成为学术领域的中坚力量,有的在各个行业中崭露头角,而他们身上无不体现着当年导师所倡导的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赵蕴杰用行动诠释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深刻内涵,他的教育理念与科研精神,如同一盏明灯,指引着物院学子在科学与人生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未来,赵蕴杰将继续以他的智慧与热情,为科研与教育事业贡献力量,让师道之光薪火相传,让科学之树枝繁叶茂。他的名字,不仅镌刻在学术的殿堂上,更深深烙印在所指导过的每一位学生的心中,成为他们追逐梦想的动力与信仰。


个人介绍

赵蕴杰,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生物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湖北省杰青,中国生物信息学学会“生物分子结构预测与模拟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生物信息学会理事。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和生物物理方向的研究,在Nature Immu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刊物上发表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60余篇,著有“十三五”和“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先后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华中师范大学“桂子青年学者”教学名师支持计划和 2 项省部级人才支持计划,2024年获评华中师范大学“十佳青年”。现担任物理学院2302班班主任。

华大物院党委融媒体中心

华大物院团委宣传中心

通讯员|贾一翀 钟瑷忆

摄影|孟晨轩

责编|钟瑷忆

审校|马英

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联系电话:027-67867939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