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下午,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格致”生涯教育与学习发展中心于九号楼551举办了“教授面对面”活动,殷中宝教授围绕学习方法与成长路径,向学生强调了保持学习热情、批判性思维和适应技术变革的重要性。
教授介绍
殷中宝,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获挪威卑尔根大学博士学位。曾为CERN/EMU01、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BNL)的BRAHMS国际合作组成员,现为CERN的大型重离子对撞机实验(ALICE)国际合作组成员。现为ALICE中方联系人,曾为华中师大ALICE课题组副组长、组长,从事ALICE(升级)探测器研制和ALICE物理研究工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作为骨干成员参与科技部973课题、973前期课题、教育部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各1项,参与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


访谈内容
殷中宝教授强调,自学能力是当代学生发展的核心能力,尤其在信息化时代,丰富的学习资源为自主探索提供了便利,但同学们需警惕“浮于表面”的学习困境。他指出,“保持学习激情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是突破瓶颈的关键。在物理学习领域,他呼吁同学们摒弃功利心态,回归纯粹的兴趣驱动:“同学们要保持对物理的热情,而非追求功利。兴趣的源头在于享受过程本身。”

殷中宝教授认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能力培养的核心路径。大学教育应鼓励学生“更早进入实验室”,在动手操作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实验结果需实事求是,避免先入为主,才能发现新规律。”这种科研态度延伸至学术交流中,他要求同学们具备清晰表达的能力与抗压能力,例如在面试中需“从更高维度分析问题”。对于大学生而言,综合素质的提升不仅限于学业,还需通过团队协作、社会实践等“无功利性活动”拓展视野,殷教授感慨:“打篮球、泡图书馆的经历,同样是思维跃升的阶梯。”
殷中宝教授特别指出,师范生的板书设计与演讲能力仍是信息化课堂不可替代的“软实力”,教师应注重“引导体验而非知识灌输”。殷教授指出传统师徒制的局限性,提出“协同式学习”更利于激发主动性。他认为,真正的教育创新应回归“以学生为本”,在技术洪流中坚守教育的本质——培养“既能适应变革,又能独立思考的完整的人”。

华大物院“格致”生涯教育与学习发展中心
通讯员|邓建政
责 编|孟晨轩
审 校|马 英 舒佳欣